摘 要: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深化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得出的重要结论。供求平衡是宏观经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生产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协调供求关系的长期经济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宏观治理体系。当前在面临供给和需求双向冲击的条件下,更加迫切地需要遵循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关系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总供给;总需求;
摘 要:“内卷式”竞争是由于行业企业数量过多(资本等要素过度投入),产量增长的速度远超市场容量扩张的速度,造成企业利润水平快速下降(资本等要素边际收益递减),为了生存,企业之间展开的手段越来越复杂细微、程度不断加剧、结果不断恶化的竞争。“内卷式”竞争已蔓延至我国新兴行业,影响到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内卷式”竞争的根源在于供给远大于需求,行业特征与结构、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市场机制不完善、
摘 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改革任务之一。依循环境监管立法、环境监管组织体系与职能配置、监管工具、行政执法、问责机制的分析框架,对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而言,我国环境监管立法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同步推进纵向职责调整和横向部门整合,环境监管组织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环境监管政策体系不断优化,环境监管工具的协同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环境行
摘 要:集成电路产业是“十五五”时期全球竞争的核心产业之一。“十五五”时期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再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依然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期“十五五”时期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快速增长;3~5纳米尖端制程有望突破,22纳米以下制程实现国产化“贯通”,装备、材料、软件和EDA工具等自主可控水平显著提升;“卡脖子”问题解决与“国产
摘 要:我国政府预算实践经历了单式预算向复式预算转变、复式预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演化历程,国家经济职能的实现与财政活动内容的扩展是预算体系演化的核心逻辑和依据。然而,目前“四本预算”账户之间调入调出频繁,勾稽关系复杂,“四本预算”账户之间存在割裂分布、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资源和预算的统筹能力。基于全面性、同质性和独立性原则,未来预算体系改革应分阶段有序推进,短期内,调整“
摘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土地要素不能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堵点,优化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促进农业人口转移、优化人地资源配置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受制于多种原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以农村承包地和
摘 要:各国出于产业安全和数字安全的考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和措施,形成多种新型数字贸易壁垒。新型数字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数字产品税、数据本地存储、市场准入限制、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隐私保护,这些代表性的数字贸易壁垒会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维度(包括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创新能力和贸易安全保障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打破数字贸易壁垒,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应完善数字贸易领域税收征
摘 要: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凸显了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作用,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是否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尚待验证。构建综合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进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营商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政府数字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摘 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有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拓展农业绿色发展新空间;通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跃升,生成农业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累农业绿色发展新优势。现阶段,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还面临农业适应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农业产业体系先进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业经营体系先进科技应用程度不
摘 要:提高ESG表现是增强企业韧性、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CSMAR数据库中2009—2022年171家上市农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评估ESG表现对农业企业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农业企业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增强其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在作用机制上,ESG表现主要通过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社会声誉、降低债务融
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22年全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地区,政策试验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增长,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