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东方学中的“东方语文学”,不仅包含东方文学、东方哲学、东方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在进入21世纪后还形成了若干具体的研究形态,主要有四种:一是以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为内容的“东方比较文学”,二是以东方各国通用汉字词语的考论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语义学”,三是以东方哲学思想史上的共用汉字概念的分析为旨归的“亚洲概念史研究”,四是以敦煌写本文献和东亚汉文写本的收集利用、释读校勘为中心的“写本学”。
[摘要]二战前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其殖民政策、地缘政治密切相关,二战后随着国家重建和发展需要,日本的区域国别研究转型为以基础学科为特色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研究地域逐步扩展至世界全域。日本国内先后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学会联络协议会、区域国别研究联合会、区域国别研究委员会等主要学术组织,形成了地区研究、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三个学科领域,涉及对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呈现
[摘要] 朝鲜朝出使中原王朝的纪行文献有“朝天录”与“燕行录”之别,不同的称呼表明了朝鲜朝对明清两朝的不同态度,对明朝心悦诚服故“朝天”形成“朝天录”,对清朝前期的委曲求全只能“燕行”形成“燕行录”。两种态度的深层原因有三:一是朝鲜朝“华夷之辨”思想的根深蒂固,慕华于明朝而敌视于清朝;二是“事大”政策下的朝贡行为,“畏天”于明朝而“保国”于清朝;三是明亡后的“朝天”路断,朝鲜王朝重新进行自我身份定
[摘要]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接踵而至的“倭乱”和“胡乱”对朝鲜朝士人的文化优越意识产生了毁灭性打击。自我身份丧失的焦虑与深重的国耻族恨,使朝鲜朝在战后将重构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视为重中之重。这种历史语境下的两宋覆亡史作为一种隐喻,与战和、华夷、正统等问题纠结缠绕,相关言说不止于“谈论”层面,更是深度介入到了战时决策博弈与战后的现实应对,把两宋融入了朝鲜王朝的肌体中。 [关键词] “壬丙两乱
[摘要] 韩国影片《寄生虫》以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的当代韩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精心设定的情节、紧凑的节奏、刺激性的反转等艺术手段,讲述了以基泽一家为代表的底层人到富人阶层“寄生”的途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伦理冲突乃至社会伦理悲剧。以基泽一家为代表的底层人到朴社长家“寄生”,是他们所做出的伦理选择,而正是这种伦理选择导致了“寄生者”和“宿主”家破人亡的社会伦理悲剧。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并没有把底
[摘要] 尹锡悦政府执政以来,积极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加强同盟网络构建,致力于“全球枢纽国家”的实现。基于国家利益,尹锡悦政府对蒙古采取务实外交政策,以“产业合作”保障国家本土化改革、以“韩流”输出推动价值观外交,以“战略对接”服务国家外交目标。尹锡悦政府对蒙古外交关系的调整,体现出尹锡悦政府在“全球枢纽国家”定位下的外交诉求,同时也折射出韩国政府的政治意愿。 [关键词] 尹锡悦政府;韩蒙关系
[摘要] 2022年以来,“印太战略”在东北亚地区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主要表现为美日韩安全合作体系逐步从“双边双轨”转向“三边协同”,“印太”概念加速区域化以及安全、经济与价值观三者并行的推进机制在东北亚的初步确立。究其实质,尹锡悦执政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积极转向是这一进程的主要驱动力。由于美日韩对“印太战略”的组织定位、功能定位以及战略预期存在分歧,“印太战略”在东北亚的快速推进具有暂时性特征,
[摘要] 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因素。经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作用逐步增强,而人才链的疲软自2014年后成为瓶颈;吉林省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但人才链发展较缓慢;辽宁省创新链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人才链的提升为创新提供支持,但产业链优化速度较慢。从整体来看,辽宁省“三链”协同发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经贸格局处于整顿与重塑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在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依旧复杂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创造性战略决策。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海洋经济具有极大的可拓展空间,是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我国国防安全的重要部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珲春市海洋
[摘要] 珍藏在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的朝鲜古代《唐宋八家诗选》是域外汉籍的珍贵版本。通过考证《唐宋八家诗选》中八家诗歌的底本来源,解决其漏字、错字、异字、脱字问题以及名为八家、实为十一家的诗歌误录问题,不仅可以有效了解“唐宋八家”诗在朝鲜古代的经典化过程,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唐宋诗海外经典化的机制与规律,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 [关键词]朝鲜古代;《唐宋八家诗选》
[摘要] 安寿吉的中篇小说《稻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朝鲜移民史的空间图像。作者巧妙地采用嵌套式结构,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平衡,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愉悦感。在故事空间的构建上,小说通过空间元素的对立和变易,营造出深刻的隐喻叙事,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视觉性。同时,安寿吉通过对成长地域的记忆空间和人物的集体记忆空间相互映照、融合的叙事策略,表达了他对“满洲”的恋地情结和对第二故乡的地
[摘要] 《清诗汇》是20世纪上半叶由徐世昌主持编纂的清诗选集,其中收录了一百余首朝鲜汉诗。《清诗汇》中朝鲜汉诗的选录体例与标准既有对传统诗选的继承,也有其自身的独特倾向。其所选朝鲜汉诗折射出晚清中国与朝鲜两国局势演变的时代缩影,寄寓着编者的存史意识;其中唱和、赠答中国友人的诗篇,见证了中朝文人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对进一步了解中朝诗歌交流有重要意义;其选录的对中国与朝鲜人文地理的诗意记录,有利于增
[摘要] 朝鲜朝正祖即位之初大量购买中国的书籍,为他准确掌握中国文学的动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正祖将诗歌视为世道的标尺,充分肯定杜甫和陆游的诗歌,并从诗的效用论着手,积极刊行他们的诗集。其次,正祖为了改变朝鲜朝后期文风并进一步巩固统治,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主张复古文学,编选唐宋八大家文和陆贽奏议文,大力提倡并推崇唐宋文章,约束国家纲纪。最后,对当时中国流行的明清稗史小品及小说,正祖因其无益于实
[摘要] 考察朝鲜殖民时代的文学史发现,13世纪以神话人物形象诞生的檀君,至20世纪初在日本殖民侵略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滋养下,被建构为朝鲜民族的“共同始祖”,民族成员被定义为檀君的后裔,由此实现了朝鲜民族的种族同源。在此基础上,朝鲜半岛文人通过渲染檀君的神圣性,将檀君奉为民族文化与信仰的肇始,进而实现朝鲜民族的文明同源。朝鲜半岛文人“寻根”的文学探索,通过层累建构檀君的始祖形象,制造其民族的血胤相
[摘要] 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突破传统纪实性叙事走向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总体历史”理论的实践性遵循。创伤记忆、记忆传承、爱国主义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元叙事方式丰富了战争史料的综合研究视角。基于创伤记忆建构研究日本侵华史料,有助于解构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日本侵华暴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二战记忆研究话语,引发后灾难时代人类对和平问题的集体性反思,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日本侵华史料研究
[摘要] 朝鲜语与满通古斯诸语的比较研究,一直是朝鲜语系属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国内满通古斯诸语方言研究成果显著,丰富的方言资源为朝鲜语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比较朝鲜语与满通古斯诸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对其语音、语义层面上呈现出的共性化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可探讨二者代词体系的内在语言关系。研究发现,朝鲜语与满通古斯诸语代词体系呈现出系统且规律的关联性,对应词呈现的共性化特征清
[摘要] 中国文化形象传播与文学文本中的文化(特别是“文化空缺词汇”)外译密切相关。就汉译外实践而言,所涉语言文化差异难免造成文化交际障碍,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形象传播效果。创建老舍三部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正红旗下》汉俄平行语料库,可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借助卡方检验,对语料库中“文化空缺词汇”俄译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验证后可以发现:“文化空缺词汇”俄译多采用归化策略,与译者风格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