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及研究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一是学术研究的起步,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初期,《红楼梦》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学者们开始从文学、历史、文化、哲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揭示其复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二是现代传播与国际化,20世纪中期,随着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中国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遭到日本人的歧视和压迫,“他”软弱的灵魂被极度的忧郁和痛苦折磨着,不甘沉沦,却又无力自拔。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郁达夫《茑萝行》),这是浓缩一代青年遭际的典型形象。典型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而在中国,却是郁达夫开先河。郁达夫以“零余者”定义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而《
许指严(1875—1923),名国英,字志毅,常州武进人,是清末重要的通俗小说家,有“掌故小说名家”之称。他的小说《电世界》与陈景韩的《催醒术》同时刊登在《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后又经过多次转载,在当时获得了成功。若按照内容对清末科幻小说进行划分,这篇小说和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作品同属于理想型科幻小说,即幻想中国未来国力昌盛、社会繁荣、政治清明的作品。特别的是,《电世界》中还包含对科技和政
《鱼王》是俄罗斯小说家阿斯塔菲耶夫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阿斯塔菲耶夫对西伯利亚大自然的描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二元关系。《一滴水珠》是《鱼王》中的抒情哲理章节,作者由一滴水珠开始,发出关于瞬间与永恒的二元对立关系的思考,展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自然观。夏仲翼指出,阿斯塔菲耶夫在小说中“把个人心灵上的不安、疑虑、惊慌,和大自然、原始森林的雄伟、庄重、安详两相映照”。
《金色笔记》被称为“20世纪女性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色笔记》主要讲述安娜和莫莉两位女性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内心探索,利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叙事结构,展现她们在社会中的挣扎、成长与自我实现。作品中的人物被塑造得不仅生动鲜活,还充满深刻的哲学思考,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社会及女性地位的独到见解,彰显了女性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 一、叙
一、相声的群众基础 曲艺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的统称,在其悠久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无论是在勾栏瓦舍、市井街头,还是扩展至茶肆茶社、剧场礼堂,其核心观众始终是广大民众。唯有那些不断满足群众需求、赢得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相声是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其轻松幽默的艺术属性深受观众的喜爱,因此观众人数多、范围广。作为一门传统曲艺形式,相声本就来自最广泛的社会大众。相声扎根
在当代艺术中,缄默叙事以其“以无胜有”的策略,挑战着传统直白表达的局限。它通过留白、暗示与符号隐喻,将意义的生成权交予受众,使其从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解读者。本文揭示缄默如何以“无声”激活思辨,并探讨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美学价值与创新可能。 一、缄默叙事的理论基石与价值彰显 (一)缄默叙事的核心理论架构 当代社会似乎是能说会道之人的秀场,“缄默”则为另类的逆流。历史维度中,西方沉默权长期与犯罪行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派林立,以山水画派为最,花鸟与人物次之。明前期以戴进、吴伟的浙江画派影响最大,后来学吴伟的画家被称为“江夏派”,乃为浙江画派的支派。明中期沈周与文徵明的吴门画派崛起。到了明晚期,董其昌、陈继儒的松江画派影响越来越大,松江画派又分三个支派:苏松派、云间派和华亭派。明末有蓝瑛的武林派,萧云从的姑孰派,项元汴的嘉兴画派,邹之麟、盛时泰的江宁画派等。在明代出现的诸多画派中,最具代表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笔重彩画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批杰出的重彩画艺术家凭借独特视角与创新手法,为工笔重彩画注入了全新活力与价值。本文以陈孟昕、李传真、孙震生三位画家的作品为切入点,从构图、意象造型、色彩构成、绘画技法以及精神主旨与情感升华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创作路径,旨在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一、构图的形式语言探索路径 当代少数民族题材的工笔
水性材料绘画是一种广泛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非特定的绘画种类。它涵盖了使用“水”作为调和剂的各种绘画方式,包括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丙烯画和水性坦培拉等。这种绘画形式的开放性、包容性、实验性和拓展性使其成为当代艺术家的理想选择,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全球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艺术跨界的趋势中表达自我。本文将结合中国当前的艺术现状,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水性材料绘画的发展策略。 一、中国当代水性材料绘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画论中不乏对“写生”及其形成的古典审美理想的讨论。20世纪以来,随着时代文化语境的变迁,传统的“写生观”被打破、重塑,其内涵与价值随着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断丰富、变迁,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内涵,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本文以山水画为切入点,梳理不同时期的“写生观”对山水画发展历程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师造化”的“写生观” 绘画中的“写生”在东西方都有源远
赵无极(1921—2013),江苏镇江人,法籍华裔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一直都致力于抽象绘画的民族性探索,并力图把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创造了具有东方审美意蕴的抽象绘画作品,被誉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本文通过对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创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解读他在绘画中探索审美理念的发展过程。赵无极的抽象绘画创作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从具象写实经过“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转
插图作为经典图像叙事的艺术载体,在平面静帧虚拟空间中表现时间和运动以及情节展开和戏剧冲突。作为以文学故事为创作原点的图像艺术,插图的视觉语言呈现出具有影像质感的叙事张力和美学范式。本文探讨文学性视觉语言在插图艺术中的叙事表达机制,分析插图艺术传播中独幅叙事、连贯图像叙事的视觉美学呈现及实践问题,探索文学、图像在插图叙事中的视觉美学建构与语言转换策略。 图像作为视觉信息载体,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存在多
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广袤无垠且壮美秀丽的雪域高原,在漫长岁月中,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智慧,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别具一格的生活模式、深邃而独特的思想体系、虔诚且坚定的宗教信仰,以及种类繁多且蕴含深刻寓意的艺术绘画作品。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实践归纳以及持续的创新改进,西藏的画佛技艺、唐卡制作工艺以及装饰画创作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 多年来,西藏
屏风是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陈设,因其摆放位置和自身体量,通常是一个室内空间的视觉中心。欧洲17世纪的大量绘画作品中描绘的屏风(Folding Screen)与中国的多曲折叠屏风十分相似,如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的油画作品《天主教信仰的寓言》右上角的位置就已经出现了镀金皮革面板屏风。据莎拉·韩蕙(Sarah Handler)的研究,屏风传入欧洲的时间可能在中世纪晚期(13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漫长历史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基因与价值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社会各界、各行业、各领域肩负的共同使命,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在制作水平、表现形式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使其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是动画电影
一、宝莱坞的产业聚集化发展 提起宝莱坞电影,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其对美国好莱坞的模仿与低成本复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对于宝莱坞电影的发展与认知都停留于此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宝莱坞自身的高速发展,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宝莱坞。宝莱坞是印度的文化产业和全球战略的代表,它融合了孟买与好莱坞的特色,是一个以电影产业为核心,涵盖网站、音乐卡带、有线电视等文化产业的聚合体。在宝莱坞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过程中展现的
中韩两国在地缘关系上的联系为文化的交流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韩国属于东亚文化圈,儒家思想自传入韩国以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治理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影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能很好地反映儒家文化在家庭观念中的渗透及影响。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摇篮,是由父母、子女等亲属关系组成的亲密团体,成员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从古至今,韩国传统家庭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历
电影配乐作为视觉艺术的有力补充,不仅仅是情感的传达工具,更是叙事与氛围构建的关键元素。在众多音乐技巧中,谢帕德音阶(Shepard Tone)因其独特的听觉特性而被越来越多的电影作曲家采用。通过反复上升或下降的音高,谢帕德音阶给人一种“永无止境”的听觉错觉,巧妙地创造出一种无法逃脱的紧张感和节奏感。这种音阶的特性使其在许多电影中成为塑造气氛、引导情感和强化剧情紧迫感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几部
一、舞蹈的发展历程 舞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传统舞蹈艺术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舞蹈与科技的历史演变发展来看,我们参考本雅明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分类将舞蹈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手工复制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以及数字媒体时代。 (一)手工复制时代的限制 手工复制时代是指在数字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舞蹈的发展主要依靠手工复制和人工传承。在这个时代,舞蹈的保存和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和人
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的演奏艺术中,乐感和技巧的融合尤为重要。如何将乐感与技巧有效结合,是许多二胡演奏者面临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二胡演奏中乐感与技巧融合的实践研究,分析二者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结合方式,探讨演奏者如何在实际演奏中平衡这两者,最终实现二胡演奏艺术的高水平表现。 一、二胡演奏的核心要素 (一)乐感的定义与表现 乐感通常指演奏者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音乐表达的敏锐度,它可以帮助演奏者通过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发展给传统媒体生态带来巨大冲击。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等特征,突破传统电视媒体传播的局限性,使观众能够从更多渠道获取信息,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断变化、审美日益提高,因此电视节目创作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编导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探索创新的策划路径,以提升电视节目的竞争力。据此,本文在新媒体视域下剖析电视节目编导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实
虚拟偶像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重要角色,粉丝经济为虚拟偶像的商业变现提供了保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消费群体的异化、粉丝圈层突破困难、虚拟偶像价值传递缺失等问题。在未来,为实现虚拟偶像的长足发展,需要在相关技术、形象构建以及元宇宙布局方面进行突破,才能在粉丝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实现破圈。 一、粉丝经济语境下虚拟偶像发展现状 随着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群体强势崛起,虚拟偶像的发
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元宇宙作为多维媒介融合的社会化数字空间,正重构人类认知与交互范式。这一概念源起于尼尔·斯蒂芬森的赛博朋克文学建构。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发展,如今已形成虚实共生的新型互联网生态系统。在技术聚合驱动下,电影与游戏的媒介壁垒正在消解。在元宇宙背景下,电影与游戏领域的合作愈发频繁,借助虚拟现实和区块链等技术,对真实世界进行虚拟复制,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实
“游戏叙事”这一概念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角色扮演电子游戏的兴起而走进人们的视野。曾经电子游戏的叙事性颇具争议,但随着游戏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末“游戏学”概念的提出,角色扮演类电子游戏逐渐成为最具叙事性的游戏类型。近十年来,随着图形显示技术的迭代以及家用游戏平台的普及,电子游戏产业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新时代,一批具有全新设计理念与叙事模式的角色扮演电子游戏纷纷问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游戏热潮。
一、《红楼梦》中的香文化 中国古代香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研究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红楼梦》作为一部有着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百科全书,细致地刻画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与各个阶层的生活百态。 曹雪芹在书中对香文化的呈现,主要反映在对贾府中人们的生活用香和宗教用香的描写上。生活用香涵盖家居熏香、节庆焚香、祭奠用香、佩饰用香、计时用香、饮食用香、药物与化妆用香。 家居熏香作为
在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智慧与情感,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下,非遗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探寻切实可行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方法。 一、以传承人为核心,激发传承活力 (一)个体传承人的坚守与引领 河北三河的京东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
一、 闽地海洋文化溯源 “闽”常用来指代福建地区,闽地,即今福建一带。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濒台湾海峡,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港湾,位于中国南北海运的中间地段,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闽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促使早期民间活动逐渐向海洋发展,闽地人民从简单地从海洋获取食物,到海洋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在生存、繁衍、发展、繁荣的漫长历程中孕育出独特的海洋文化。 福建省平潭县壳丘头遗址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