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意融融的季节,《当代美术家》2025年第2期(总第155期)与读者见面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生机盎然,给人以希望。对于学术和期刊而言,应是四季如春,知识生产永不停歇,话语建构总在进行时,学术总是充满盎然生机。奉献给读者的本期《当代美术家》,恪守本刊的办刊理念,继续在不同的栏目中铺垫应有的底色,洋溢着学术与艺术的生机。 本期“聚焦前沿”栏目,以远近交错的视野聚焦艺术史论的热点与问题,刊
摘 要 2024年,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互融共进、深化内省与边界拓展的显著特征。在“三大体系”的战略导向下,中国美术理论研究既回应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又直面科技与全球化的冲击,致力于在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培育理论自信、拓宽国际视野、探索中国美术理论在全球视野中的价值与意义。美术批评界紧密关注中国美术创作的动态趋势,积极反馈并致力于构建一个双向互动的文化生态体系。中国美术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摘 要 近代以来,在外来理论旅行并对中国固有传统产生冲击的语境下,中国学术界对空间问题及其相关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将外来理论生搬硬套地用于解释传统问题的理论“硬接轨”。在讨论古代中国山水画的空间问题时,人们大多缺乏对外来空间理论的历史意识、语境意识和反思意识。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维新是尚”的“新传统”思潮的推动下,古代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研究,在盲目追逐理论“热点”的思潮中陷入“以西格中”的尴尬境
城市叙事是指发生在城市空间中、带有城市属性的故事情节的叙事内容,叙事书写着城市空间,包括了物质空间、人文空间和记忆空间三个层面。城市叙事对城市的历史演变、人文活动和文化记忆有独特的内涵揭示和意蕴延展。社会创新是广泛意义上的互动设计,由社会影响驱动,以创造更好的世界为目的。 在城市更新行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的新时期,基于城市叙事的社会创新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发掘、传承与呈现地域
摘 要 研究内容: 本文聚焦于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理论在声音可视化数字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路径探索。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如何将结构主义叙事设计的理论融入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提升作品的叙事力和艺术感染力。研究涵盖了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基础概念、声音可视化的技术与艺术特性,以及两者结合的创新方法和流程。特别是针对大型声音可视化作品的创作环境,结合实践案例,本研究尝试提出了可行的框
摘 要 “记忆”是当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记忆的研究逐渐从关注个体记忆转向集体记忆,城市叙事与记忆的关系也随之演化。集体记忆是城市叙事的源泉,它从主题、视角、立场等多方面对城市叙事产生影响,对集体记忆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叙事感染力,更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记忆与共鸣;而在数字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生、传播与城市叙事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城市作为物质空间与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其叙事方式正被数字
摘 要 当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重构文旅产业的生态格局与文化传播范式。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文旅空间已突破物理边界的限制,逐步演变为虚实交融、主客互动的复合型叙事载体。本研究以数字文旅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系统探讨其叙事策略的实践路径,旨在丰富数字文旅领域的空间叙事体系,并为设计与运营提供理论指导。研究首先梳理空间叙事理论的演进脉络,其次
摘 要 本文以环境叙事理论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来研究多感官互动设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其在文博展示中的应用和发展的趋势。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总结,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国内外发展差异。运用环境叙事设计的理论对多感官互动设计进行叙事化重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具体的设计方式和手段,并将环境叙事视角下多感官互动设计方法的理论框架归纳为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对话设计三大
摘 要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体验成为文化旅游创新的重要方向。剧本游是剧本杀的衍生形式,也是新兴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形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理论归纳,梳理了剧本游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沉浸式体验框架,从空间、系统、叙事和社交四个维度比较剧本杀与剧本游,揭示其演化过程:空间沉浸从实地、实景向实境演化,系统沉浸从规则引导向任务驱动演化,叙事沉浸从角色体验向情境体验演化,社交沉浸从简单互动向整体交
编者按 2025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时期的艺术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艺术功能观、价值观、创作观和审美观既是“五四”以来新美术运动的逻辑归结,也深刻影响了抗战后中国美术的发展。本刊向学界征集并刊载有关抗战与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建构、抗战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空间与生态重构、抗战时期艺术的“本土西行”与现代性转换、抗战时期艺术家的生存境遇与艺术创作
摘 要 国际汉学中的艺术史研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各种身份来华考察的西方学者的汉学研究呈现出具有学术启发性的艺术史特征。他们既传播了东方艺术史,又阐释了对待东方文化艺术的西方立场。其间流露出“以图说话”的阐释方式和西方中心论的他者话语方式或殖民色彩的文化立场。不同学者对中国艺术史学研究既有认知上的历史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共性在于,外国学者基于
摘 要 本文以介入性和参与性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的独特性语境中的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介入性艺术发展的复杂前提进行分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艺术家群体实践以及个体实践,探讨当前中国艺术界中的介入性艺术和参与性艺术。同时考虑中国本土艺术介入社会项目中,作品从介入到参与的跨越,结合今天新的技术语境和国家政策与意志,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因素对于艺术的主动反向介入,本文也表达了对于介入性艺术在中国未来艺术
摘 要 随着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推进,村镇结构正朝着社区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艺术介入”经验亟须转变,以更加契合社会进程。中国近十年来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呈现出从“空间生产”向“共同体塑造”的范式转型,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重构社会关系,回应现代性语境下的城乡治理困境。本文结合中国城乡艺术介入实践,从理论溯源、实践图景与范式革命三重维度展开分析,系统探讨近十年以来介入式艺术在机制创新、主体重构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