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于龙的本质和龙艺术的起源,前人多有探讨;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龙艺术起源时代的符号思维方式,亦即用具象事物代表抽象观念的方式。通过比较上古文献、文物中所见的龙形象和脊椎动物之胚胎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方式,进而确认:“龙”其实是上古人对生命胚胎状态或孕育状态的表达,龙艺术的起源过程是这一生命符号内涵逐步完善的过程。龙观念的形成与流行同华夏人的农业生活有关:从动机看,龙观念表达了华夏
【摘 要】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刘勰概括的时移世易之势,适于概述当下中国艺术学与时代相向而行的发展走向。因此,探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理之路的话题,便成为推进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需要深度挖掘蕴藏丰厚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要探究艺术学百余年来逐渐“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推进中国艺术学的理论创新与突破,实现中国古典艺术学理论的现代转化。这种转化有助
【摘 要】 2024年,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理论纵深与实践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纪念《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为契机,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自主化发展路径。基础理论侧重对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的历史溯源,对艺术跨媒介及美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史学研究倾力于重构本土艺术史书写范式;批评理论持续推动传统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交叉学科不断扩容升级;前沿热点聚焦于对新质
【摘 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艺术乡建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改造方式,艺术乡建以艺术为媒介,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全面发展。艺术乡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为不同主体介入、参与艺术乡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乡建的主体类型已由以个体艺术家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艺术乡
【摘 要】 历史悠久的社火民俗根植于乡土社会,维护和巩固了地方基层组织结构。厚重的社火文化在当下依然蓬勃发展,各地热闹的表演活动也带动了社火道具需求量的增长。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霍庄村以生产社火道具和戏曲道具为支撑产业,展现了传统民俗助力现代乡村产业振兴的巨大潜能,尽管当地形成社火道具生产基地或许有着偶然性因素,但自然与人文生境也孕育了这片区域传统手工艺地缘传承的基因。霍庄村的案例代表了乡村振兴中最
【摘 要】 美国汉学之中国艺术研究强调视觉方法,该方法以视觉和图像为核心,忽视或限制相关文本的方法论意义,在研究实践中遭遇了如下挑战:书法和题画诗文挑战了对图像和文本的范畴界定;在对中国绘画具体作品的诠释实践中,与文本的牵涉不断加深;美国汉学界主办的中国艺术展览折射出艺术史本身的文本性,产生对文本的特殊需求。通过考察美国汉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相关实践,可以在跨文化视野下对视觉与文本认知观念及相关
【摘 要】 周计武教授的《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三个层面展开对艺术体制论的研究:分析美学和艺术社会学的概念思辨、艺术体制的历史转型及中国语境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先锋艺术是艺术体制论生成的关键切入点,二者之间存在互生关系—先锋艺术实践激发理论生成,理论阐释又揭示先锋艺术的哲学意义。现代到后现代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体现为“天才艺术家”概念的崩塌、艺术纯粹性幻象的消解及雅俗边界的瓦解,这一转型过程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科技艺术展的趋热,科技艺术能否被视为“艺术”的讨论逐渐在学界掀起声浪。如何处理科技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关系,是确证科技艺术为“艺术”的关键。从艺术社会学视角,爱德华·山肯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艺术和已被经典化的当代艺术形成了两个平行的“艺术界”,位居主流的当代艺术界有意将科技艺术拒斥于经典之外,这是科技艺术遭受合法性质疑的根源;通过发掘杰克·伯纳姆在60年代书写的科技艺术
【摘 要】 科学实验作为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当代与电子游戏产生深刻联系,其根源在于电子游戏所具备的特性:既能实现大规模数据采集,又能激发玩家的直觉性参与。电子游戏固有的抽象性和变量可控性,使其天然具备实验属性,这种实验属性延伸至艺术领域,体现出两个关键特征:一是通过代码和变量的精确调节实现艺术形式的快速迭代,二是依托大型游戏平台和网络平台建立即时反馈机制。玩家在其中既是实验参与者,也是数据生产者,这
【摘 要】 《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在王国维肯定其诸宫调的艺术身份之前,古人对《董西厢》体式的判定一直存在巨大分歧。古人的观点大抵可分为三类:《董西厢》是“弹唱之词”;《董西厢》是“院本”;《董西厢》是“传奇”。材料的缺失是导致古人误识《董西厢》之体式的直接原因,而不同的戏曲演进观念及“曲本位”思维则是造成古人对其体式产生误解与分歧的深层动因。以《董西厢》为个
【摘 要】 通过对《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一手材料进行爬梳,可以初步厘清“舆图房”这一机构名称的正式确立时间为乾隆元年(1736)。在乾隆朝,随着宫廷舆图类型日渐丰富及舆图数量不断增加,内务府造办处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纂完成满足新分类需求的舆图巨册《萝图荟萃》。乾隆皇帝为彰显自身“十全武功”而命人绘制的战争图像,也于此时被宫廷画师归入舆图的“武功”类中,“战图”的舆图属性由此确立。通
【摘 要】 乡村民宿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创新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业态。根据资源依赖类型,乡村民宿可分为建筑文化体验型、自然资源体验型和当地文化体验型三种主要类型;其空间营造特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自然景观的引入、地域文化特色的凸显以及多功能空间的灵活运用。乡村民宿空间营造应遵循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三大原则,通过合理的空间功能划分及动线规划,对公共空间、特色空间和客房空间进行精心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