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当我们走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深处,对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未来,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全球南方现代化开展深度比较研究后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
摘 要: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现代化的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前提。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我国生产力的最新质态,满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能需求,具有数字化、融合化与现代化的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不断加快我国核心技术更新、数字经济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并推动我国产业体系出现新业态、产业发展出现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
摘 要:中国共产党改革精神根植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形成于党的改革实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其科学内涵集中表现为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宗旨,尊重规律、破解误区的改革思维,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改革品格,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改革勇气,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内在严密的逻辑整体,分别体现了改革精神在“公与私”“真与谬”“理与实”“破与立”四个维度上的现实要求,深刻回答了
摘 要: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也重视实践观。强调实践重要,不一定会形成对实践的正确理解,需要走出观念误区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通过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新世界观的构建,保证了其不是见思辨而不见生活的理论,凸显了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特质,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变革,不断地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应该落脚到树立实践的思维、锤炼实践的智慧上。实践思维是强调通
摘 要:“实际”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原创性的,也是最基本的概念与原则。与“现实”“现存”“实在”等相关概念比较来看,“实际”指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可经验感知的客观存在,有合乎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实际问题、实际条件、实际可能、实际行动构成马克思主义看待实际的四个主要方面。与“实践”概念比较来看,实践讲的是人的感性活动,而实际讲的是感性现实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概念之凸显是为了要求我们如实地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物质”始终是与“实践”紧密连结的,对其本原性的确证,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研究的“物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及其规律,不能将这一概念神圣化、绝对化。“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关怀在于提醒人们反思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即它所依赖的实践基础,由此为认识的发展、进步打开更广阔的
摘 要: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不仅重视人的创造性活动,也重视人之生命的生存活动和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把实践当成人的生存之道,而是深切地关心着现实的人的生命,关心以人的生物形式为基础的生存、享受、发展、价值等多重需求。立足实践不能没有生活的维度,必须扎根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丰富、延展着的社会历史性的生成过程,因而“生活”概念也具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内涵。“现实的人”对生活存在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借鉴了多门学科中关于情境的内涵解读。不同学科对情境的多视角理解,丰富了情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情境与教育学结合产生的情境教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影响最深。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不断深入而产生的新概念,是人为优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本质特征包括主观能动创设性、情感体验共鸣性和多维空间融合性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情境教学要注重达成真美情思的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是教育者有目的地构建的人与周围景物的关系网络,向受教育者传递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运用前沿的技术工具和丰富的时空要素创设场景,具有解释意义上的张力和弹性,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载体和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根据不同的场景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实景与虚景、真景与造景、外景与心景这三对六种不同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应用过程中,要坚持场景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受教育者的主
摘 要:场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学科互鉴互促的现实需要。场域起源于物理学,伴随不同学科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在心理学、新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领域都展现出独特的内涵。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经历了初步探索、推进发展和拓展深化三个阶段,是内蕴深刻教育性的重要场所,也是思想实现内化与外化契合统一的重要空间。场域的发展与应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新性,对环境的自洽适应性以及沉浸式
摘 要: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凝聚教育强国强大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锤炼人格修养,优化思维层次,彰显自律水准,滋养仁爱情怀,拓展世界视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让思政课教师的
摘 要: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入可以从现实意蕴、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展开。从现实意蕴来看,该融入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根脉”、赓续“魂脉”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守正创新的基本要求;从核心要义来看,“第二个结合”语境下能不断实现中西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体认、历史感与人本立场的内在
摘 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政引领力,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思政课建设。于高校思政课而言,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政治导向力、思想指导力、价值塑造力和文化引导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抓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满足智能传播时代学生成才成长需求的必然要求。作为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需从增强教师引领能力、
摘 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学科素养评价,既是衡量和提升学科人才学科素养水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式,主要聚焦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等领域重点强化与完善。针对当前学科素养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遵循自评和他评相统一、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统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统一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旨在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现状及其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合乎规律性、具有针对性、发挥实效性的重要依据。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从命题提出、命题分化到命题完善,历经理论建构期、综合发展期、深入创新期等阶段,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面临“分化”还是“综合”、“移植”还是“自主”、“外部化”还是“内部化”等发展选择,在体系化建设、科学化水平、现
摘 要:数字化转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的应然取向,是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诠释框架的创变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偶然的,其发生逻辑可以从动力向度、技术向度与价值向度进行阐述。从动力向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现实世界”到“数字世界”嬗变的应然取向、满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延异互构的学理规范、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实践。从技术向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据
摘 要: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积极立足育人主阵地,不断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提升大学生历史自觉,增强大学生历史担当。在实践路径方面,高校要系统完善历史主动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机制保障”的实践策略,全面推进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培育,为党和国家培育勇于
摘 要: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迁跃式发展的产物,算法推荐在信息传播领域中正引领着新一轮的资讯分发革命。立足于技术的意识形态性视角,算法推荐在承袭技术合理性语境的过程中也暗含着系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为此,需要从技术的意识形态向度审视算法属性,从机制规则的内在制约角度思考算法逻辑,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要素层面关注算法变量,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视角审视算法伦理,从技术“黑箱”的属性特点方面考量算法规
摘 要:当今世界,算法技术的急遽发展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深刻变革。从语境域看,算法驱动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话语叙事的重塑,具体表现为从静态文本到多媒体动态话语的升级、从单向权威话语到多主体协同话语的拓展、从普适性话语到个体化精准话语传播的优化。从问题源看,与算法技术相伴而生的“偏食”“黑箱”“崇拜”等现象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诱发了“筑茧效应”、弱化了“风险管控”、遮蔽了“生命体验”。从实践场看,
摘 要:精准思政聚焦育人理念上的“精准思维”、育人方式上的“精准滴灌”以及育人目标上的“精准有效”,通过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引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成为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驻足当下,数字技术赋能精准思政需要在理论上审思数字鸿沟、数字隐私、数字孪生等带来的现实掣肘和技术隐忧。展望未来,数字化浪潮推进高校精准育人理念跃升、数字化技术催生高校精准育人方式变革、数字化平台实现
摘 要:红色家书作为一种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革命史料和思想文本,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家”“国”“人民”“人类”的情感认同。它既内蕴着中国共产党人以家人、家事、家乡为情感寄托的重家情怀,又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救国抱负、坚定的戍国决心与殷切的建国热忱;既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使命,又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以人类进步、世界大同为崇高理想的气度格局
摘 要:语图互文是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有效叙事的重要方式。党的自我革命语图互文叙事,是指表征党的自我革命意义的语言文字和图像在融通互动中共同叙述党的自我革命实践行动、思想理论、精神力量故事的活动。党的自我革命语图互文叙事具有现实可能和价值必要,同时其作用发挥也需要遵循特定的机理逻辑,这主要表现为互文共享、互文隐喻、互文建构。新时代拓新党的自我革命语图互文叙事实践路径,要从提高主体素养、推进内容生产、优
摘 要: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行稳致远的根本支撑,其建构生成蕴含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人民在创造伟大民族精神中锻造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从近代蒙尘走向重建光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性自觉,筑牢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打开中国
摘 要:校史作为一部立德树人生动的“教科书”,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所在。校史中展现的矢志报国的情感、教书育人的情怀与进取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等,是对大学校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刻诠释。对于继承发扬优秀校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遵循大学精神是灵魂纽带、办学成果是实践典范、杰出校友是人才资源、校史故事是智慧矿藏的内在逻辑,以学校为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