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与现代辩证统一的生动实践。文章基于现代化路径的多元文明视角,解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单一性困境,论证了多样文明孕育不同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必然性;深入阐释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仁者爱人”的伦理观与和平发展道路、“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与现代化建设动力之间的渊源和承继关系。文章还从实践维度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民惟邦本”治理智慧的创造性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以科学思维整体把握。以战略思维审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正是站在“四问”维度科学回答世界文化新态势、中华文明新课题、文化强国新阶段、社会思想新特点中形成的。以系统思维审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贡献,在于系统构建起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的领导理论体系、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方法论、文化发展道路和世界文明关系的中国方案。以辩证思维审视习近平
[摘要]恩格斯晚年对待共产主义理想的态度包含两个方面。在基本原则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阐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发展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继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重申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如提出德国拥有广阔的革命前景,但不能“舒舒服服”地“和平长入新社会”,德国社会民主党取得并保持政权的现实条件包括保证和平和
[摘要]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理论来源于俄国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俄国民粹主义现代化方案以及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启示。列宁积极领导苏俄人民谱写了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践行以农业现代化为保障、以工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文化革命为向导、以人的现代化为最终归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构想。对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进行理论溯源、内容分析、经济总结,对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摘要]大卫·哈维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空间问题。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哈维逐渐形成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元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内在机制的分析和批判。在资本主义危机与“时空修复”“不平衡地理发展”“新帝国主义”与剥夺性积累等多个维度的考察中,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矛盾性、不平衡性和剥夺性显露出来。在对现存的资本空间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哈维试图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探索辩证的时空乌托邦
[摘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经典著作,深刻提炼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创建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中的宝贵经验。从理论的根源审视,列宁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奠基地位,并剖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建设的历史教训与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列宁阐述了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何以开展”的独到见解,具体包括:党的政治建设需强化领导核心以确保方向正确,严明纪律以维护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新的话语体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对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向、核心目标、首要任务、根本立场、重要保障、基础工作等做出部署安排。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开辟了政治建党理论新境界,明确了政
[摘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永葆政治本色”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长期任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政治本色”的概念构成包含政党叙事、阶级叙事和民族叙事三重维度,涉及自身建设领域、形象塑造领域和治国理政领域。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话语与政治伦理、政治功能和政治形象等概念紧密相关。永葆政治本色对中国共产党建构自身政治伦理、展现自身政治形象、强化自身政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代中国
[摘要]“一网统管”是当前赋能城市治理的创新范式,“统”和“管”的重中之重在于协同性。数字治理理论认为技术应用过程中还包括行政部门的组织形态、治理实践等这些核心因素的融通。基于技术机制行动者分析框架和调研资料,剖析出当前“一网统管”在平台技术标准、“条块”关系、线上线下虚实处置上存在协同障碍。对此,可从精细技术标准、衔接机制安排、耦合线上线下共生等整体性建设推进中进行消解,而将权治与数治进行协同转
[摘要]“五四宪法”从1954年1月开始起草,到9月20日正式通过,刘少奇作与了整个过程,其主要职责是主持宪法草案的讨论会议。对于宪法草案,刘少奇做了大量的批注和修改,所修改的内容最后都被正式宪法所吸收。在通过宪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刘少奇负责作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虽然草案报告经过毛泽东修改,代表中共中央的立场,但仍然不难看出蕴含其中的刘少奇的宪法思想,以及刘少奇当时对于中国未来政治制度的思考和
[摘要]构建工业领域数据基础制度是江苏加快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江苏工业数据要素市场快速发展,数据基础制度也在持续推进。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江苏工业领域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仍面临着制度体系化不足、治理落地化困难、服务专业化程度低等挑战。立足江苏实践,通过综合探讨工业数据产权、要素流通、收益分配、治理模式与生态构建等,提出契合地方特色的解决路径。通过引入“三权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