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3月20日发布《关于提升中药质量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部署了21项工作任务。 在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意见》提出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规范珍稀中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其中强调,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研究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意见》提出,完善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具体任务包括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强化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出证查验,加快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协作和执法合作机制,明确了生态环境部门、农业农村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消费端引领,依靠创新驱动,推进营养型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更加平衡健康的膳食营养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与健康需
摘 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数字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还能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
摘 要: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产品生产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实现我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产品生产效率之间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202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生产效率的综合评价值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异。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产品生产效率的相互影响程度较低,耦合协调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乡村治理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等目标至关重要。在这一进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性和独特视角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参与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与挑战。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精准需求评估与服务设计、拓展筹资渠道并规范资金管理、整合与转化乡村资源等路径,深度参与乡村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智化技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实现治理精细化带来了重要契机。然而,数智化进程也伴随着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数据安全漏洞、法律制度保障不足等一系列风险。聚焦于基层数智化治理的关键风险领域,从技术应用、数据治理、法治保障和公众信任等4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对治理安全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强化隐私保护、规范算法公平、完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是党中央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生态宜居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围绕场地安全、资源禀赋、环境适宜、生活便捷、经济富裕,结合2022—2023年实地调研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岷江上游地区乡村宜居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研究成果可为岷江上游地区美丽宜居乡村建
摘 要:当前,我国马拉松赛需要依托乡村地区的资源来丰富自身的内涵及形式,而乡村地区也需要通过马拉松等体育赛事发展乡村体育,推进乡村振兴。以马拉松赛为例,分析体育赛事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探索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等4个维度深入剖析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这4个维度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即强化共生单元能量,创新共生单元组合方式;优化共生界
摘 要:以衢州市上洋村为案例,探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治理的机制及其优化路径。通过对上洋村“议约互促”实践的分析,发现尽管该村在协商民主治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增强村民参与意识、提高治理透明度和公信力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党组织引领作用不足、协商程序不规范、村民参与深度和广度不够及治理“重形式、走过场、轻实质”等问题。基于协商民主和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优化路径,建议通过强化治理主体多元性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社会更加关注广大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面临文化遗产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外流等多重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深入分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振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路径,可以在实
摘 要:农文旅融合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优化和设施服务完善、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良性循环、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深远价值。当前,农文旅融合主要面临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利益分配不均与农民参与度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短缺与外流等现实挑战。因此,应当深化产业融合,加强品牌推广;坚持农民主体性,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巧用数智技术赋能,强化资金支持和引才
摘 要:以浙江省2000—2022年乡村振兴水平的演变趋势与示范效应为研究主题,采用了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法,构建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22年,浙江省的乡村振兴指数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对典型示范区域兴华村进行分析,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浙江省乡村振兴水平;层次分析法;兴华村 中图分类号:F303
摘 要:推动新乡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对新乡市桃主产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论述桃产区分布、种植面积与产量、品种结构、栽培模式和技术、三产融合情况、品牌建设与市场流通、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现状,分析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品种结构不合理、标准化栽培体系不完善、“三产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品牌创建落后、销售渠道狭窄等),提出调整品种结
摘 要:为探明北部湾城市群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北部湾城市群2000—2021年农业碳排放面板数据,使用Tapio模型来分析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生产总值在研究期内均呈上升趋势,且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大于农业碳排放量增速;北部湾城市群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不断优化,扩张连接及扩张负脱钩状态逐渐减少。从横向视角来看,北部湾城市群农业
摘 要: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在宅基地经营性利用和流转中,政府、集体和农户以何种方式分配收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农户基于宅基地使用权而获取流转后产生的增值收益;农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应当参与流转收益分配;政府规划、管理、基础设施投入等是宅基地流转和增值的重要因素,政府也应当参与收益的分配。但在实践中,存在各方权利义务关系不清、制度规定混乱等问题。因此
摘 要:当前,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创新研发不足、数农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新质生产力可驱动数字农业创新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分析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并从农业数字技术、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金融服务、农政变迁和农民保障制度这5个方面出发,论述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效应。基于农业绿色生产力、农业创新生产力、农业数智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这4个维度,深入分析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因素,并提
摘 要:以商丘市为研究区域,从商丘市柘城县、虞城县、民权县、夏邑县均随机抽取30个村庄进行调查,分析商丘市农村家庭基本状况、市场环境特征、农业生产效益现状及不同农业产业间的生产效益差异和政策环境的独特性。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框架,深入剖析河南省商丘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探讨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商丘市农民普遍年龄较高,且受
摘 要:生态保护红线是新时代保障生态安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浙江省淳安县是浙江省内地域面积最大的山区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特别生态功能区,淳安县80.05%的土地被纳入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在生态保育的前提下,探索具有淳安千岛湖辨识度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以杭州千岛湖冠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千岛湖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对农业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措施
摘 要:为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持续运行效率,针对管护模式适用性不足等问题,建立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模式协同分析框架。首先,归纳梳理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市场化管护的7种典型模式。其次,从技术、社会、环境这3个方面出发,构建管护模式适用性评价体系。再次,通过分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各利益主体的参与行为和利益逻辑,从而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分析框架。最后,给出实际应用思路,为各地政府适配小型
摘 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实现玉米单产提升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包括选择耐密、高产、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适期早播,宽窄行配置,增密种植,滴灌一播全苗,水肥一体化,水肥与化控结合,病虫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机械籽粒直收,以及秸秆还田等方面。研究综述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要点及其在郸城县的利用效果,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玉米;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郸城县 中图
摘 要:为明确不同花生种质资源的叶斑病抗性,筛选一批花生叶斑病抗病新品系,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31个花生新品系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结果显示,在31个品系中,2个表现为高感,22个表现为感,7个表现为中抗,7个中抗品系分别为开610、开15441、6259、6258、6056、6006和6353。 关键词:花生;叶斑病;防效;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
摘 要:核桃是国内重要的经济作物,其果实是人们最喜爱的干果之一。优化核桃栽培技术并实现高效增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总结了核桃的生长习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实践策略,涵盖科学选址、育苗管理、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为构建绿色、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核桃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桃栽培;高产模式;生长特性;影响因素;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研究探讨桉树种植技术及其施肥方式,旨在提高桉树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优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对桉树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合种植地的土壤、光照和水源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种植技术和施肥策略,探讨最适合桉树生长的肥料组合。试验设置了对照组(CK,不施肥)、纯化肥处理组(HF)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组(YW),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质(OM)质量分数、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TN)质量分数、全磷(
摘 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战略地位。以广西地区为例,分析了国家储备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发现,资金短缺、融资渠道有限、国有林地资源紧张及集体林地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广西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健康发展。此外,林地资源整合时的激烈竞争及林地价值的大幅提升也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企业参与、创新融
摘 要:研究揭示白洋淀地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为提升乡村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基于2013—2023年的3期遥感数据,借助ArcGIS和Fragstats技术探究白洋淀地区景观规模、结构变化及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其次是建设用地、水生植被和开阔水体,而耕地和裸地面积减少;景观类型主要在耕地、林草地、建设用地之间转换。②耕地的破碎度有所增加,林草地和建设用地的聚集
摘 要:探究长三角地区生态服务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InVEST模型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评估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并通过MGWR分析不同因素对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等服务的影响程度,揭示生态系统各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由于建设用地扩张和生境破碎化加剧,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在2001—
摘 要:海洋功能分区作为沿海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础,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山东省海域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客观评估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成效。评估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有效指导了山东省海洋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实施效果明显,但其在优化配置海洋资源、提升海域发展质量
摘 要: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改善的路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仍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产业转型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需明确整治的重点领域,激发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探索新模式、强化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以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基于此,应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案,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突破瓶颈,创
摘 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质量。人工湿地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依靠基质、微生物及植物协同作用来对污水进行治理的技术。人工湿地可按水流形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及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于其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后期运维费用较低,还具有生态观赏功能,因此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就人工湿地在农村生活污水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摘 要:智能态势感知技术是一种利用多种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环境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测的技术。它能够帮助用户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快速准确地掌握当前态势,为决策提供支持。研究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技术,旨在探索一种高效、准确的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估测方法。在湖北省武汉市的田间试验中,选取27个田块,涵盖3个水稻品种及3种氮肥梯度,于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采集多光谱影像与实测LAI
摘 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措施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为响应国家政策,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发展缓慢及大功率农机动力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旨在推动我国补齐农机装备短板、提
摘 要:随着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智能识别植保机在复杂农业生产环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有植保机器人虽能在地形复杂的小型果园中作业,但其功能与效率仍有待提升。设计一款适用于垄行式葡萄园的自走式果园植保机,可以提高植保作业的效率和精准度,同时降低果农的劳动强度和成本。对现有植保机进行技术分析,并结合胶东地区葡萄园的具体需求,研究提出了涵盖农作物状态及环境感知、摄像机与传感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