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图景。作为中小学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实践者,信息科技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在技术激流中遨游,更要锚定信息科技学科的本质航向,做一名清醒的教育领航者。 首先,要时刻保持技术敏感与理性克制的教学状态。 《论语》有云,君子不器。面对技术发展的洪流,我们要拥有技而不器的智慧。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搭建精准知识追踪系统分析学情,可以依托对话式人工智能生成教学案例素材,可以借助
近年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进程逐渐加快。北京市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在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提出了“1+7+N”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即:依托1个东城区教育“数据大脑”,提高区域教育智能治理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度聚焦7个工程——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基础环境智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聚焦于史家胡同小学的“创·智汇”课程,深入探讨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路径与成效。该课程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储备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为小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提
摘要:本研究以“教”与“学”双向优化为出发点,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生态课堂建设进行融合研究,借助生态课堂的基础理论支撑搭建了移动互联网赋能的生态课堂要素结构,并构建了移动互联网赋能的“三环五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最后以初中英语课堂为例探讨了模式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
摘要: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智慧体育大趋势,作者所在学校依托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以体育课堂增效提质为目标,通过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认识,从运动负荷的监控方法、负荷的监测评价指标、如何调节运动节奏等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分析,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让体育课提质增效。 关键词:智慧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运动负荷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生成式教研”实践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生成式教研依托数字化平台,以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创新为核心,通过校本云知识库、在线协同教研、听评课智能工具以及教师成长档案等手段,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再生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视化。实践表明,生成式教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集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进步。 关键词:生成式教研;
2024—2025年发生了许多现象级的事件——刀郎金曲、电影《哪吒2》、DeepSeek、小米汽车、人工智能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产生: 1.有那么多横空出世的顶级人才,名校和大学的价值是否还有意义? 2.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未来,教师还有什么意义? 3.正在普及的教育人工智能,让教师更省事还是更费事?是为了帮助教师还是取代教师? 4.人工智能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费事,还是更省事?
最近,我盯上了学校里的垃圾。一堆杂乱无章的废物垃圾简单地分分类,就可以通过这些分门别类的可回收垃圾设计一系列有价值的跨学科项目。 例如,学校的“科艺融合”活动课程里有个项目“纸浆花器”,孩子们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将回收的废纸化成纸浆再做成形态各异的花器,添加上各种图案和色彩的点缀,种下各种小绿植,一组名为《繁花·生息》的花器组合便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还有,孩子们收集了各种旧报纸和旧海报,自己设计图纸
学生年年流水过,每一位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在这一届的学生里,L同学特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自称特别喜欢“手搓”作品。 在年前年后两个比赛活动中,无论是自己想到的创意还是老师布置的创意,L同学都拿出了手搓风格的作品。一个瞄准日常生活中热水器烧水过程中能量过度消耗的解决,一个用普通元件实现了瞌睡提醒的装置。别的同学要专门教电焊和布线,L同学操作娴熟如工匠;别的同学耗时甚多进行元件搭配、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围绕《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展开,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全面认识互联网应用。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分配不均、学生参与度不高及评价反馈不及时等不足,作者提出了强化实践操作与体验学习、整合跨学科资源、加强家校合作及优化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等行动方向,并强调自主可控技术在
摘要:本文围绕互联网创新应用中的“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主题内容,以“小夏的图书馆之旅”为主线,依据课程标准,采用主题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探索“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期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运用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互联网+;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
摘要:本文针对以“网络安全小卫士”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实例,从教学设计概述、活动案例反思以及改进提升建议等方面展开评述并进行改进与提升,以期能够为七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网络安全教育体验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互联网+;主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30-04 本刊第447期刊载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摘要:自《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后,关注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学科改革的重点内容,其中,有关多维评价的内容日渐受到一线教师关注。信息科技教学中通过有效评价可增益教学力,其中增值性评价可为课堂聚力。本文以此为关注点,以《人工智能的系统反馈》一课为例,尝试通过增值性评价模型构建的四种路径,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践行基于新课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增值性评价;信息科技;人工智能教育
摘要:本文在对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教学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上,明确了义教阶段人工智能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并针对近四年的优秀案例进行课例分析,明确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要结合新课标构建普适性的操作教学路径。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六种常见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并对核心教学内容和实施框架做了概要总结。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计算思维;技术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
摘要:本文围绕“人工智能”的逻辑主线和相关大概念,筛选了既符合科学原理又兼顾技术应用的学习内容,并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基于“不插电活动”“问题导向”及“项目式学习”策略的教学实施方案,力求在教学中兼顾科学原理的普及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操作,为一线教师落实新课标课程理念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并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
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数据分析的要求主要包括: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能够从多种来源采集数据,并进行整理与清洗,确保数据的可使用性;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能够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规律,进行数据描述与推断,并将数据分析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摘要:本研究提出以“放大镜思维”与“望远镜思维”协同构建单元问题链的实践框架,聚焦初中信息科技教学问题,通过放大镜思维细致剖析学科细节与学生认知盲区,以望远镜思维从宏观视角统整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构建问题链体系,并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互联网”单元为例,阐述具体实施路径。实践表明,双镜思维下的“三阶九步”问题链有效促进了学生从知识建构到高阶思维发展的认知跃迁,为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提供了可迁移的素养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多元融合的具体策略,并通过“探寻浮云之美·云和有礼”主题实践活动,展示了多元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实践导向;多元融合;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57-04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培育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关键路径,肩负着数字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现状和人工智能平台的教学优势,并以《语音识别技术》一课为例,重点探索了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信息科技实验教学策略及步骤,以期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工智能平台;实验教学;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61-04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中的《计算机中的编码》一课为例,阐述了针对“数据与编码”模块的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提出了洞悉学生需求、深入剖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及反思教学实践四方面策略,以期为广大信息科技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信息科技;新课标;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65-03 引言 《义务教育信息
摘要:本文基于微课程教学法,以理性分析与案例实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与方法,思考其中的成效与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历史学习;微课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68-06 新课标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是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初中部)历史教师冯健彬实验微课程教学法的产物。 记得2024年7月,第二届微课程教学法专项培训在海拉尔举行。那是“做中学”的培训。由于微课程教学法是以系统最优化为指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方法,主张以教学方式组合教学要素,因此,当人工智能兴起之时,微课程教学法便开始“AI助力教学创新”的探索。当然,这也把人工智能带入了“做中学”的专项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孪生校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技术集成特性,详细介绍了数字孪生校园的整体架构和模型建立,并重点讨论了数字孪生校园的应用场景等。通过这些应用场景,数字孪生校园不仅提升了校园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还为教学、科研、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数字孪生技术虽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为未来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新方向。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在线学习行为分析模型,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通过Excel和SPSS工具,对超星学习通平台课程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经研究发现,作业平均成绩、课程积分、讨论区发帖数、章节学习次数、视频观看时长等变量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预测学业成绩能为学习干预和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文章最后提出课程资源优化、开展学练结合、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提高在线学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挖掘和主题聚类方法,对2016—2023年期间发布的111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进行了量化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数量趋于平缓,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不平衡,且政策发布主体较为多元化。技术创新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关注的焦点,同时,政策也开始强调发挥企业的作用以及应用落地的重要性。文章通过主题挖掘以及演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深层次主题特征,为各级政府
摘要:本文设计了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与实验教学双向互融育人模式,并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设计了信息科技跨学科实验教学模式与实践路径,旨在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育人核心——发展学生成长型思维。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信息科技;跨学科;实验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8-0092-04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
摘要:本文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强大语言处理与生成能力,构建了三元一站式教学模式,以“师—机—生”协同为核心,通过课前智能备课、课堂人机互动及课后个性化反馈的全流程优化,来有效解决传统编程教学在实时反馈和个性化支持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该模式在提升学生编程素养、增强学习体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职业教育中的编程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编程教学;职业教育;人机协同 中图分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视觉大模型的大学生就业面试多模态测评与训练系统。该系统通过多模态数据捕捉与分析,提供个性化的面试反馈,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面试技能。研究内容包括多模态数据采集、视觉大模型训练和系统功能设计。初步应用显示,该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和分析面试者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为学生面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个性化的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面试;多模态识别;视觉大模型;个性化反馈;面试
摘要:本文以路由与交换技术实验课程为例,阐述对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创设实验教学环境、改革教学评价手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一流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一流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本文聚焦于大数据如何驱动高校物理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重点阐述其在精准识别学生需求、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及提升学生深度理解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成效,旨在为高校物理教师提供一套高效、可操作的个性化教学方案,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个性化学习;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